工藝之美
琉璃脫蠟鑄造法,
二千多年前中國漢代就有的技法,
它與商周青銅器的技法基礎非常的類似。
琉璃工房在楊惠姍的領導之下,
重新詮釋琉璃脫蠟鑄造法,
將繁復而精確的細節及琉璃的透明度、琉紋、氣泡等特質的運用,
讓中國文化之美在現代琉璃世界舞臺上有了一個新旗幟。
琉璃工房的每一件作品,都由藝術家帶領一群工作伙伴親手制作;
每一件作品,都需要經過十二道復雜工序;
作品底部鐫刻著“LIULI”。
-
01
作品設計
繪制造型所需的多角度圖紙,琉璃的透明材質讓造型的設計不僅僅停留在外表,同時需要考慮琉璃內部的透視效果。
-
02
精細雕塑原型
以油土手工雕塑作品的原型。工藝師在雕塑的過程中,需要細致入微的刻畫造型,也需要用經驗判斷作品燒結時,琉璃流入的過程。
-
03
涂多層硅膠薄膜、灌蠟
將塑模原料涂抹到雕塑表面,涂抹均勻,重復三到七次,每一次的厚度都必須一致,待凝固后即取得陰模。在陰模中,由于模具較軟,需要先做固定。灌入熱融的蠟,速度必須精準控制,否則容易在蠟形上產生氣泡。
-
04
脫硅膠膜,取得完整蠟型
蠟液逐漸冷卻后,形成固態。此時小心脫去硅膠,取得與雕塑原型基本一致的蠟形。
-
05
精修蠟型
手工修整蠟型,調整局部的失真或瑕疵,將其完全復原到雕塑原型。修蠟的過程,有著嚴苛的要求,由于脫蠟鑄造技藝的精準,蠟型上即使是留下小小的指紋,都出現在最終的作品上。
-
06
蠟型翻制耐火石膏模
蒸汽脫蠟,取得耐火石膏模中國古代就已經了解石膏的耐火,以液態的石膏灌注在蠟模表面,并待其凝固成型。然后,用高溫加熱,將石膏模中的蠟脫去,取得干凈的石膏模。
-
07
進爐窯燒 二次燒融
進入1400度的窯爐,燒熔琉璃原料,熔化后的琉璃,順著預先設計好通道,流到指定的位置。整個過程中,爐內的溫度被嚴格控制,稍有不慎,就會損毀整爐作品。
-
08
脫去耐火石膏模
琉璃徐冷同時,工藝師應仔細觀看研究設計稿件,對于石膏模內部琉璃的位置,需要有立體的判斷。拆模時,精準下刀,不傷及琉璃,一點一點拆去表面石膏
-
09
模 切
鑄口是琉璃原料燒熔后進入模具的路徑,這個過程中,工藝師先切割掉鑄口的多余琉璃。
-
10
進行細修
對作品進行細修,得到基本的琉璃作品形態。
-
11
研磨和拋光處理
然后對作品進行研磨,得到基本的琉璃作品形態。琉璃透明的材質,使光在內部可以產生折射的變化,拋光琉璃作品表面,不僅讓作品表面光潔美觀,也讓琉璃作品內部的表演得以展現。
-
12
品質監督 鐫刻簽名
對作品進行鐫刻簽名,監督品質。